我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述
我市地处黄河上游,是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黄河流经我市105公里。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措施,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发挥乌海在黄河流域的独特优势,不断加大黄河流域乌海段的生态保护力度,积极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生态环境。我市从工业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强化源头控制,加强过程管理,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在保护水资源的过程中,我市加大在线监控工作力度,全市49户排污企业的122个排污口实现自动监测,共安装自动监测设施157套;列入废气、废水的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实现自动监控;对43户重点排污企业和10个环境监管重点区域,安装高清球型摄像机55台、高空瞭望摄像机15台;对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实施全面动态管控,投资366万元建设了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动态管控系统,对全市45户重点排污单位的95个排污口全部实施动态管控。此外,我市配套建设的3座园区污水处理厂总排口均已安装自动在线装置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2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我市还积极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目前,全市3家规模养殖场均办理了环评手续,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为78.76%;加大对水源地保护区内存在问题的排查整治力度,结合农区人居环境整治中户改厕工作解决水源地保护区内生活污水散排问题。
通过各项污染防治措施,水资源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今年一季度,我市国控考核断面三盛公断面水质类别为Ⅱ类,较考核水质目标提升1个类别;6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到Ⅲ类。
我市因煤而兴、因煤而建,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钢铁冶金为主导的工业产业结构。这种结构在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等大气环境问题,大气污染一度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为此,我市采取最严格的措施,组织实施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焦化行业提标改造、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区烟尘扬尘粉尘综合整治“四大工程”,出重拳治理大气污染。
在持续强化大气污染治理的同时,我市还狠抓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自治区生态环保大检查和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27个、排土场修复项目35个、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项目56个,完成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特别排放限值提标改造,治理煤矿采空区煤层自燃4000多万立方米。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市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中,以水污染治理、大气环境改善、矿山修复为重点,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实效,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不断加强生态建设
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画卷
平整的柏油路,一望无际的绿色,苇草间鸟儿在自由飞翔……夏日的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举步见塘,抬头见苇,水草丰美,水鸟竞翔,到处充满生机与活力。
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海勃湾区西北角,东靠110国道、包兰铁路,西临黄河。近年来,我市累计投资近亿元,采取沟通水系、种植适生植被、生态补水等措施,逐步完善湿地公园生态功能,目前已形成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恢复、环境保护、水质净化、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市湿地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王云霞告诉记者:“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里现有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5大类152种野生脊椎动物,其中鸟类有108种。随着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湿地内的野生动物种类、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在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内,一排排樟子松、云杉、侧柏、火炬向远处延伸,并与黄河相接,青山绿水浑然一体。
日前,记者来到景区,看到治沙站的工作人员正在为树木喷洒农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逢春夏两季我们都要为生态景区的树木打药,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这里的每一棵树木生长都不易,需要好好保护。”
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前身是白独贵湾,白独贵湾是乌兰布和沙漠跨越黄河进入乌海形成的面积近20平方公里的风积流动沙地。曾经的白独贵湾沙丘汹涌、寸草难觅,冬春季节每遇大风,到处沙尘弥漫。10多年来,治沙人在3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营造起2.9万亩人工林,以每年90%以上的树木成活率,筑起了一道阻沙源、保水源的绿色生态屏障。
市治沙站副站长田秀云告诉记者:“人工林建成后,有着防风固沙、抑制尘土的作用,还能减少黄河风沙淤积。目前,景区通过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已将固有的荒凉及沙丘全部锁死,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秋季结果,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态景观林,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多年来,市委、市政府牢牢坚守生态底线,实施海勃湾至海南城际快速通道绿化、甘德尔山沙坡花草带绿化、黄河库区大坝绿化等多项重点生态工程,形成了乌海湖西岸3000亩防护林带、东岸3万亩环湖生态系统。适度有序开展建成区园林绿化,城市总体绿量不断增加,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9平方米,我市也因此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如今,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绿色福利”在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
作为一座资源枯竭型工业城市,如何破除资源依赖,统筹好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是我市面临的严峻课题。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围绕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区,加快培育以新材料、新能源、新兴信息产业、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乌海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市第六人民医院,由内蒙古中泰绿能科技有限公司承建的综合楼自然能源智慧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已经完成。该项目建筑总面积2269平方米,由具有冷热双收功能的稀土超导能量板和自然能源智慧系统组成,集供暖、制冷、热水、电力等多功能为一体,在进行能量收集的同时,结合独特的跨季节储能和智控系统,将能量储存于地下,实现了根据需要科学运行、智慧调控。此外,公司还将自然能源智慧系统应用到设施农业上,将传统温室改造成一年四季不间断生产的高产、高效、低能耗、无污染高科技新型温室,改造后的温室不仅实现了减排降耗,还提升了产品品质,实现增产增收。
内蒙古中泰绿能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探索实践,将自然能源智慧系统运用到建筑领域和设施农业等方面,不仅降低了能源消耗,还实现了园区零碳排放,成功开启了低碳转型、绿色发展的新技术、新动能、新模式。
乌海昊华高科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是我市另外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致力于研究太阳能、空气能等新能源的供能方式,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将部分成熟的专利技术转化成产品,应用于节能减排项目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昊华高科太阳能+空气能+电磁供热+蓄能供热已达70万平方米。
黄河滔滔,润泽乌海大地,滋润着这座新兴工业城市。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今后,我市将不断加大对黄河乌海段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筑牢母亲河生态保护屏障,走出了一条具有乌海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